華虹半導體無錫12吋第二條線第一臺光刻機的生產裝置已經到位!
根據華虹宏力的官網透露,華虹半導體無錫第二代 IC設計及生產中心12吋制程的第一臺光刻設備已于八月二十二日運抵,并于今年年底前完工通線。
華虹在這個月初就透露了華虹無錫一期的生產能力已經達到了9450個/月,并且基本上全部的技術平臺都已經進入了穩定的量產階段。無錫第二期項目歷時約一年,現約已完工八成,第一批設備將于八月底進場,今年年底將可通線完工,下一年度將可投產。現在五大制程平臺都已經做好了在新的12寸生產線上進行大規模生產的準備,比如40 nm和55 nm的新一代集成電路技術和新一代電力設備。
根據公布的信息,“華虹”無錫 IC研究與生產中心的第二期工程將于明年六月三十號舉行動工典禮,該工程將以汽車工業為重點,重點發展汽車專用的12寸制程,每月生產能力為8.3萬塊。該工程全部投產后,無錫華虹 IC的研究與生產中心的年生產能力將達到約180,000個。本工程的實施,是華虹“8+12”高端“特色 IC+ Power”雙發動機戰略的繼續深入,把特色技術推向更高層次的節點。
華虹半導體在8月28號宣布,已簽訂《華虹半導體在新一輪股票發行中的認購書》,該公司將以該公司的第一批股票的價格,認購金額高達三十億元。
根據正式數據,華虹公司現有8吋芯片工廠,分別位于上海的金橋及張江,每月的產量為180,000塊左右。公司還在無錫高新區新建了12吋12吋芯片工廠(華虹無錫一期),年產12吋晶片,為世界首家12吋制程及世界首家12吋制程制程。再配合華虹無錫12寸晶圓廠的第二期工程,華虹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華虹在第二季度業績報告中稱,公司從8吋到12吋的營收為2.455億美金,而12吋的營收則是2.330億美金,而12吋的營收則從一年前的42.8%上升到48.7%。
此外,華虹電子于八月二十日宣布高層人事變動,任命華光萍(“華先生”)出任公司常務副董事長,并確認華為公司主要科技人才。據了解,華博士主要領導上海和無錫的科技開發和設計部門的工作。華博士曾在清華大學微電子研究所,新加坡晶芯半導體制造有限公司,上海先進半導體制造有限公司,上海華虹電氣股份有限公司任職,并在半導體工業領域工作過30年。華博士,清華大學微電子工程專業學士,博士,副教授。
華潤微電子在重慶和深圳的12吋產線再上新臺階
最近,華潤微電子在投資者關系活動中表示,華潤微電子的2條12寸芯片生產線又有了新的發展:位于重慶的12寸芯片生產線已經全部投產,產能已經達到了滿負荷,有望在今年年底達到量產;中國日報網站8月16號報道,深圳12吋專用 IC線主要集中在40-90納米、微控制器等領域,目前正在進行裝置的安裝與測試,正在進行中,今年將通線。
據悉,華潤微電子在重慶的12吋生產線,以 MOSFET、 IGBT為主,而 MOSFET則側重于中低電壓的高級溝道 MOS和高電壓的超級結 MOS。通線改產線已于2022年年底投入75.5億人民幣投入使用,年產3萬-35000塊12寸中高端功率半導體晶片,并與12吋的外延和硅片加工能力相匹配。
而華潤微電子在深圳的12吋芯片項目,也在2022年十月二十九日正式啟動,主要生產40-90 nm制程的集成電路芯片。公司的核心技術包括:電源驅動,電池保護等,以及單片機等。第一階段工程總投資額為220億人民幣。
此外,今年七月,華潤半導體宣布,迪思(“迪思”)在半導體封裝領域的核心部件已全部安裝和調試完畢,產線已全部完工,并于七月十二日成功量產并交貨,這是迪思技術實力的一個新飛躍,邁向中國大陸在技術和產能上都處于領先地位的開放型掩膜企業。迪思公司在2024年后,將專注于90納米和40納米芯片的大規模生產,不斷提升公司的競爭能力。該項目建成投產后,可增加2000塊/月的高檔掩模板,達到5000塊/月的規模。
根據已公布的數據,掩膜板又稱光刻機模、掩膜板、掩膜板等,是整個半導體行業中最重要的一環,也是連接芯片設計與生產的橋梁。當前,中高端芯片的國產化程度不高,業內專家認為,迪思在這一領域的突破,將有助于華潤微在12英寸、8英寸和6英寸晶圓生產線和芯片研發等領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