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正海磁材在其新能源汽車電機驅動系統業務連續多年虧損后,決定對該業務進行優化及收縮。十年前,正海磁材通過并購上海大郡動力控制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大郡”)進入新能源汽車電機驅動系統領域,試圖借此開拓第二增長曲線。然而,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以及市場競爭的加劇,上海大郡的業務表現并未達到預期,最終成為正海磁材不得不割舍的“雞肋”。
2014年10月,正海磁材發布收購預案,正式啟動了對上海大郡的并購行動。2015年4月,正海磁材斥資3.92億元收購了上海大郡81.5321%的股權,此后又通過多次股權收購,最終將持股比例提高至98%。彼時,上海大郡在國內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及其控制系統領域具有一定的領先地位,正海磁材希望通過此次并購,借助上海大郡的技術實力,拓寬業務領域,實現業務結構優化。然而,市場的發展速度和競爭激烈程度遠遠超出了預期。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逐步調整,整車廠加快了“垂直一體化”布局的步伐,多數車企已具備驅動系統自配能力,甚至在技術和創新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與此同時,整車廠之間的價格戰愈演愈烈,導致整個供應鏈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在這種背景下,第三方電機驅動系統企業的生存空間被不斷壓縮,上海大郡的業務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
近年來,該業務連續虧損,對正海磁材的整體經營狀況產生了較大負面影響。盡管正海磁材多方尋求解決方案,但并未取得實質性成效。在此情況下,正海磁材決定對新能源汽車電機驅動系統業務進行經營優化及業務收縮,以期優化公司產業結構,提高經營運行效率。
此次正海磁材對新能源汽車電機驅動系統業務“壯士斷腕”,揭示了跨界并購的高風險性。企業在跨界時,常寄希望于新業務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但行業的特殊性和市場的不確定性常常導致并購未能如預期般順利進行。正海磁材從專注于高性能釹鐵硼永磁材料,到進軍新能源汽車驅動系統領域,顯示出其在拓展市場上的積極姿態,但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整合與自給趨勢使其外部供應商的生存空間不斷縮小。
另一方面,正海磁材的主業高性能釹鐵硼永磁材料業務則表現穩健,顯示出單一領域的深耕有時更具持久的競爭力。相比之下,上海大郡的連續虧損提醒企業,業務的多元化雖然能夠分散風險,但并不是所有領域都能成為新的利潤增長點。對于未能實現盈利的非核心業務,果斷調整策略是防止拖累整體發展的關鍵決策。
此次調整表明,正海磁材意識到了雙主業的局限性,減少虧損業務對公司長期發展的影響,是更務實的選擇。企業在跨界并購時應充分考慮行業周期和競爭格局,避免在不熟悉的領域過度投入,否則可能面臨沉重的后果。
盡管新能源汽車電機驅動系統業務的收縮短期內可能對正海磁材的業務布局帶來一定影響,但從長遠來看,這一舉措有助于公司更好地聚焦核心業務,提高整體競爭力。正海磁材作為高性能釹鐵硼永磁材料行業的龍頭企業之一,未來有望在該領域繼續保持領先優勢,并探索新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