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戰略背景下,上海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決策和本市碳達峰總體要求,以“立法引航、落子聚力、雙輪驅動、數字賦能、創新快跑”為指導,著力提升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綠色低碳水平,推進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各項工作都取得了積極進展。
1、立法引航 —— 推動綠色建筑低碳發展進程
《上海市綠色建筑條例》已由上海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于2024年9月27日表決通過,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該條例進一步明確了本市綠色建筑發展工作的主體責任,強化了全過程管理,完善了激勵保障機制,為提升綠色建筑發展水平、推動城鄉建設綠色轉型筑牢法治根基。同時,全面推動《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公共建筑綠色設計標準》《住宅建筑綠色設計標準》等綠色建筑標準體系修訂工作,進一步強化綠色建筑全生命期減碳目標。此外,還強化本市綠色金融支撐,聯合市委金融辦等部門在“上海市綠色金融服務平臺”新增建筑領域綠色項目專版,打通政策、標準、金融產品、項目信息及服務機構等信息渠道,搭建起綠色金融資本與建筑領域項目需求的對接橋梁,全力助推綠色建筑產業蓬勃發展。
2024年落實新建綠色建筑面積3883萬平方米,其中二星級以上綠色建筑面積占比約69.2%。截至2024年底,本市累計綠色建筑面積達到4.22億平方米。共13個項目獲得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其中3個項目獲得住房城鄉建設部認定的三星級綠色建筑標識。
2、落子聚力——加速綠色建筑從單體向規模化轉型
發揮區域綠色集聚發展效應,上海市加快推進綠色生態城區建設。會同江蘇、浙江省住建廳和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執委會聯合發布《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綠色建筑一體化發展技術導則》,形成長三角綠色建筑領域協調機制,為深化推進長三角區域綠色建筑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結合五個新城高品質建設需求,發布了《綠色生態規劃建設導則》,全面指導五個新城全域開展綠色低碳建設。修訂發布《綠色生態城區評價標準》,開展第二批10個試點城區階段性評估,加強綠色生態城區過程管理,建立綠色生態城區驗收機制,完成前灘國際商務區、西岸傳媒港和西岸智慧谷、黃浦董家渡等三個綠色生態試點城區驗收。截至2024年底,本市累計創建綠色生態城區37個,占地89.38平方公里。
3、雙輪驅動——推動新建建筑節能降碳實效提升
提高新建建筑節能水平,修訂發布《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辦公建筑能耗限額設計標準》,節能率指標提至75%,外窗傳熱系數提升至1.6,達到夏熱冬冷地區先進水平。加快推動超低能耗建筑發展,編制《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工程質量驗收導則》《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工程驗收標準》,完善超低能耗建筑技術支撐。發布《關于強化超低能耗建筑項目全過程管理的通知》,進一步優化超低能耗建筑監管機制,形成市、區兩級協調互補的工作格局。截至2024年底,本市累計超低能耗項目203萬平方米,累計落實1573萬平方米,近零能耗建筑落實122萬平方米。
堅持量質并舉,推動建筑由單一耗能端向兼顧產能端轉變。起草《新建建筑可再生能源應用實施細則》,完成《建筑光儲直柔技術應用導則》編制。截至2024年底,本市新建建筑光伏裝機容量25萬千瓦,累計落實170萬千瓦,并推動9個光儲直柔建筑試點項目。
4、數字賦能——加速既有建筑改造與能碳雙控轉型
全面升級市級碳排放智慧監管平臺,以碳排放監測為核心,將碳排放監測與建筑節能管理創新融合,實現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數據跟蹤與分析,構建建筑節能減碳閉環管理體系,有效支持本市建筑領域從能耗雙控向能碳雙控的戰略轉型。細化技術目錄,發布《既有公共建筑節能改造技術目錄2.0版》,建筑節能改造從試點引導向規模化轉變,2024年已推動落實410萬平方米既有公共建筑節能改造。
5、創新快跑——推動建造方式綠色轉型與高質量升級
聚焦提質增效,推動裝配式建筑高質量發展。開展本市裝配式建筑發展階段性評估,修訂裝配式建筑實施范圍規定文件和預制率/裝配率計算細則,細化實施范圍顆粒度。截至2024年底,本市累計落實裝配式建筑面積超過2.6億平方米,在新開工項目中占比超過90%。組織編制模塊化建筑導則,加快“建筑-結構-機電-裝修”模塊化建筑產品研發和推廣應用,推動模塊化建筑在原拆原建項目中的應用。
明確發展路徑,建筑工業化與智能建造融合穩步發展。發布《上海市智能建造試點項目管理規定(暫行)》,明確18類應用場景、59項關鍵技術。持續培育智能建造試點項目,截至2024年底,落實智能建造試點項目64個,建筑面積超過612萬平方米。推動一批智能裝備形成規模化應用,如抹灰機器人累計應用墻面超140萬平方米,外墻淋水機器人累計施工墻面超30萬平方米。
“十四五”以來,本市建筑領域綠色低碳發展水平穩步提升,超低能耗建筑、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和建筑可再生能源應用呈現規模化快速發展的態勢,綠色建筑和綠色生態城區建設規模取得顯著階段成效,建筑領域綠色低碳監管體系及法制保障日趨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