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北方華創(002371.SZ)以近17億元收購芯源微(688037.SH)9.49%股份,成為后者第二大股東。
是2025年國內半導體行業的首筆大額股權交易;
錢從哪來?價格合理嗎?
北方華創以每股88.48元的價格,從沈陽先進制造手中購得1906萬股芯源微股份,總價16.87億元。
全部為北方華創自有資金,未涉及貸款或融資,顯示其現金流實力。
88.48元/股的價格,與協議簽署前一日芯源微收盤價(假設為88元)基本持平,未出現溢價或折價,屬于市場合理定價。
誰進誰退?
沈陽先進制造原本持有芯源微9.49%股份,交易后徹底退出股東行列。這家背靠沈陽國資的企業,此前多次減持芯源微股份,此次徹底離場或為響應國家推動行業整合的政策導向。
北方華創首次入股芯源微即拿下近10%股權,且明確表示將“繼續增持直至取得控制權”。更值得關注的是,芯源微另一大股東中科天盛(持股約12%)也計劃轉讓全部股份,北方華創極可能參與競購——若成功,其持股比例將超過20%,成為實控人。
為何是芯源微?北方華創在下什么棋?
芯源微看似名氣不如北方華創,但它是國內 半導體涂膠顯影設備領域的“隱形冠軍”。這類設備用于芯片制造中的光刻環節,直接影響芯片良率,此前長期被日本東京電子、德國蘇斯等巨頭壟斷。芯源微已實現28nm及以上制程設備量產,并在14nm領域取得突破,市占率國內第一,堪稱“卡脖子”環節的關鍵突圍者。
北方華創是國內半導體設備龍頭,其核心業務是刻蝕機、薄膜沉積設備(占營收60%以上),但在涂膠顯影、濕法設備等領域存在短板。收購芯源微后,北方華創將:
形成“刻蝕+薄膜+涂膠顯影”的全流程設備能力,對標國際巨頭應用材料(AMAT)。
芯源微的客戶包括中芯國際、長江存儲、華虹集團等,與北方華創高度重合,整合后可提供“一站式”設備解決方案,增強議價權。
美國近期升級對中國半導體設備的出口限制,整合國產技術資源已成為行業共識。
過去十年,國內半導體設備企業多以單一產品線為主,但國際巨頭的競爭邏輯已轉向 “平臺化” ——例如,應用材料能提供光刻、刻蝕、沉積等全系列設備,甚至覆蓋材料環節。此次收購釋放明確信號: 中國半導體設備行業必須告別分散競爭,通過并購整合形成“超級艦隊”。
國資為何主動退出?
沈陽先進制造的退出看似反常,實則是“以退為進”。
近年來,國家多次發文鼓勵半導體行業兼并重組,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芯源微雖技術領先,但規模較小(2024年營收17.7億元,凈利潤不足2億元),單打獨斗難以應對國際競爭。國資股東讓出控股權,引入北方華創這類龍頭企業,反而能加速技術產業化。
根據SEMI數據,2024年中國半導體設備國產化率僅為25%,關鍵環節依賴進口。芯源微與北方華創的協同,有望在涂膠顯影、濕法設備等環節實現國產替代率從15%提升至40%以上。例如,芯源微即將投產的 “高溫硫酸清洗設備” ,可替代日本迪恩士的同類型產品,直接用于3D NAND閃存制造。
若行業整合浪潮開啟,以下方向值得關注:
設備領域
:盛美上海(清洗設備)、中微公司(刻蝕機)或成為并購標的。
材料領域
:滬硅產業(硅片)、安集科技(拋光液)可能吸引巨頭入股。
整合難題:北方華創與芯源微的企業文化、管理風格差異較大,若后續控制權爭奪激化,可能影響技術研發進度。
技術突破不確定性:芯源微的14nm涂膠顯影設備尚未通過客戶驗證,若量產延期,可能拖累北方華創業績。
政策審批風險:交易需國資監管部門批準,若流程拖延,可能導致股價波動。
對北方華創,這是補齊短板、沖擊國際巨頭的關鍵一躍;
對芯源微,背靠大樹或將加速技術商業化;
對中國半導體行業,這可能是從“散兵游勇”轉向“集團作戰”的歷史拐點。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面對技術封鎖,唯有攥指成拳,方能破局而生。